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副组长李立新、纪检组二室副主任于海棠到会指导。
中日双方承诺不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谋求霸权的企图,既是郑重的自我约束,又有利于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开启了高层互访的大门,为两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中日缔约是迄今两国关系的政治总结,同时也是迈向未来的新起点,意味着中日不仅要结束过去,还要共同开辟世代友好的未来。中日韩、东盟等东亚国家共赢、共创、共融。福田康夫在讲话中,回顾了日中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历程。纪念中日缔约40周年,首要的一点就是要重温条约精神,推动中日关系重返正轨,为中日关系再起航增加精神动力。继续加强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珍惜人员交往大发展的机遇,多做增信释疑和心灵沟通工作,为两国关系改善发展增添正能量。
日本原首相福田康夫出席会议并在特别纪念演讲中发表了对亚洲未来的思考。中日双方友好人士、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然而,拟南芥也有非凡的一面,它总是能在人们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中生存,能够在连植物学者都很少涉足的青藏高原上顽强生长,生生不息。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他回答:假设一百多年之后还有癌症,又发现有一种植物可以抗癌,但也许由于气候变化,这种植物已经消失。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阿里无人区到雅鲁藏布江边,许多地方留下了钟扬忙碌的身影。从两弹元勋,到以黄大年、钟扬为代表的当代科研工作者,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各自领域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拼搏奉献,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让种子精神深植广袤大地》《解放军报》《解放军报》于头版及第4版转载新华社长篇通讯《一颗种子的答案——雪域高原播种者钟扬的精神珠峰》并配新华社评论员文章《让种子精神深植广袤大地》。微博附有视频《种子点亮未来》,视频团队一线采访拉琼、张体操、徐翌钦等多名钟扬教授学生,以他们的视角呈现钟扬教授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科考之路以及因材施教、以身作则的育人生涯。
3月26日,《人民日报》于头版头条和第9版整版发表长篇通讯《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并配发短评《用初心播种未来》。——《播种未来的追梦人——追记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经济日报》《经济日报》发表头版头条文章《在高原播撒希望的种子——追记援藏教师、复旦大学教授钟扬(上)》,并于第2版配发记者采访感言《精神的种子最可贵》。他们就像一棵棵倔强的拟南芥,在科学的大地上顽强地生长,不断寻找旁人未曾涉足的角落。从2001年起,钟扬开始前往西藏从事高原生物多样性研究,然后又积极投身西藏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53岁的生命虽然短暂,钟扬却用种子精神投身科学实践,成为新时代的先锋。3月24日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十余家中央及沪上媒体分别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集中报道我校钟扬教授连续援藏16年,带领团队在条件艰苦的青藏高原上采集4000多万粒种子、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多项第一,为西藏地区培养科研人才的先进事迹。他还带领团队耕耘10年,在上海成功引种红树林,创造了世界引种最高纬度,为上海海岸生态保护打造了新的屏障……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他们的杂交旱稻重大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意味着,万一全球气候发生变化,干旱缺水地区也有机会让农业平稳着陆。
毕业后从无线电专业转行植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短短几年就站上这一领域的学术前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网站国际在线推出报道《纪念钟扬 雪域高原播种希望与未来的人》,并对新华社长篇通讯《一颗种子的答案——雪域高原播种者钟扬的精神珠峰》及视频《种子点亮未来》进行了转载。
原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公里,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33岁时已是一名副局级干部,前途一片大好,却毅然放弃所有职级待遇,来到复旦大学做一名普通教授。
——《像拟南芥一样在科学大地顽强生长》中国新闻社3月24日,中国新闻网连发两篇长篇通讯《追忆钟扬:一位奔走在青藏高原的追梦者》《缅怀钟扬:逐梦高原 播种未来》。在他去世后,全家一致决定捐出全部138万车祸赔偿金,设立一个培养西部民族地区人才的专项基金。钟扬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梦想还在。——《一颗种子的答案——雪域高原播种者钟扬的精神珠峰》精神薪火相传,事业接力前行。——《纪念钟扬 雪域高原播种希望与未来的人》《科技日报》《科技日报》于头版及第5版分别发表人物通讯《胸怀大爱,灌溉科学的种子》《一颗种子的初心》,并配评论员文章《时代呼唤更多仰望星空的先锋》微博附有视频《种子点亮未来》,视频团队一线采访拉琼、张体操、徐翌钦等多名钟扬教授学生,以他们的视角呈现钟扬教授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科考之路以及因材施教、以身作则的育人生涯。
在钟扬的科研生涯之中,有一种植物特别重要,那就是他在青藏高原上发现的拟南芥。他有很多传奇——15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33岁时已是一名副局级干部,前途一片大好,却毅然放弃所有职级待遇,来到复旦大学做一名普通教授。为西藏大学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培养出西藏大学第一位植物学博士。
——《一颗种子的答案——雪域高原播种者钟扬的精神珠峰》精神薪火相传,事业接力前行。他在西藏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最高攀登到海拔6000多米,克服了极端严寒、高原反应等各种困难,收集高原种子,为高原种质库做准备。
可他却选择用生命在高原行走攀登,用满腔热忱投身一线教学:生命就这么长,要把最宝贵的时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钟扬有些傲娇地与学生共勉,这也成为他一生大写的标注。还有几乎所有类型的高原反应……这些钟扬几乎都经历了,但是他都顽强地克服了。作为一名因突发脑溢血住院抢救的病人,他不顾医嘱、瞒着家人再度进藏,趁着还能上高原,想多做点事。
从感人至深的报道中,我们再次怀念钟扬,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一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人们会想起,一百多年前,有个姓钟的教授好像采集过。
他们花了整整3年,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西藏巨柏逐一登记在册,建立起保护数据库。53岁的生命虽然短暂,钟扬却用种子精神投身科学实践,成为新时代的先锋。
他们就像一棵棵倔强的拟南芥,在科学的大地上顽强地生长,不断寻找旁人未曾涉足的角落。他坚持援藏16年,把个人和家庭置诸脑后,用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分子的要求——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
33岁,从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辞职到复旦大学当一名普通老师时,他已是副厅级干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网站国际在线推出报道《纪念钟扬 雪域高原播种希望与未来的人》,并对新华社长篇通讯《一颗种子的答案——雪域高原播种者钟扬的精神珠峰》及视频《种子点亮未来》进行了转载。我坚信,一个基因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希望,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在野外考察途中,他多次看到过往车辆冲出盘旋的山路,掉下悬崖。
作为全国第六、第七、第八批援藏干部,他帮助西藏大学完成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个生态学硕士点、博士点。他们采集的高原香柏种子里,已提取出抗癌成分,并通过了美国药学会认证。
原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公里,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阿里无人区到雅鲁藏布江边,许多地方留下了钟扬忙碌的身影。
对于钟扬,其实他还有很多称号:种子猎人、植物学家、援藏教授、科普工作者、复旦博导。那一次,他们历经艰险,终于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迄今发现的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这也是中国植物学家采样到达的最高高度。
评论留言